威廉希尔设有一个药学本科专业,该专业是山东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院以培养一流药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坚定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学院实施系统教学与分类培养相统一、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海洋药物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90% 以上的本科生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和“威廉希尔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前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我院学生连续五年参加由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BIOMOD),获得金、银、铜奖等奖项;连续两届参加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获得特等奖等奖项。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院健美操队、辩论队在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海药科普团”、“罕海药济爱心联盟”等志愿服务队致力于海洋药物宣传与罕见病儿童关怀,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与国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建设国际化合作教学课程体系,合作育人。学院与美国奥本大学合作开展“3.5+1.5”本硕贯通培养计划;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国际合作教学模式,聘请美国奥本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高校的教授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讲授,目前已合作共建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3门;为学生国际化培养和视野开阔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奖助体系完善。为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除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新生入学奖学金、杰出学生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以及“文苑奖学金”、“海状元奖学金”等多项校级和院级专项奖学金;建立和完善了以“奖、贷、助、勤、减、补”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率达100%。
培养目标: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 和“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立足海洋特色,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出发,面向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宽广扎实的药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融入科研成果、突出海洋特色的课程体系,构筑科研平台与本科实验室相衔接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造就一流药学创新人才。学院通过“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贯通式培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流药学创新人才。
为实现在药学一级学科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涵盖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药学六个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药学专业主要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解剖生理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事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药学特色课程:《海洋药物学》、《糖药物学概论》、《海洋药物前沿讲座》、《海洋学III及海洋学实习》。
国际合作共建课程:《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海洋学III及海洋学实习》。聘请美国奥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以及密西根大学教授,参与讲授本科生专业课程,开设前沿讲座,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药学实践训练:包括实验课、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其中实验课16门,实习课3门。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可以申请研究课题,进入科研平台,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开展OUC-SRDP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论文、“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发挥海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包括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或者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政府机构、医院等从事药物的科研、教学、开发、药物生产、技术管理、药物检验、药物营销、质量控制、药物监督管理使用等工作。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近三年,药学本科专业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4%,97%和99%;升学率持续保持在50% 以上,一大批优秀学子赴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及东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