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批复、2015年6月正式运行,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 [详情]
各创新单元,各理事单位: 基于质谱技术的海洋生物蛋白质与代谢组学模块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分子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拟规划建设的重要功能模块,为加深科研人员对海洋生物质谱技术的了解,推广其在海洋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拟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团... [详情]
各相关单位,各有关部门: 海洋生物冷冻电镜中心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的以Titan Krios 300kV冷冻电镜为核心的公共科研设施单元,目前该中心已转入试运行阶段并全面开放共享。 [详情]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部令第4号)的相关要求,现将海洋能海上综合试验场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信息向公众公告如下: 一、建设项目概况 [详情]
来源: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9-18 11:21:47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对热带ENSO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北太平洋经向模态(英文简称NPMM)是东北太平洋海-气耦合的主模态,也是连接中高纬大气变率与热带海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其峰值出现在北半球春季。NPMM可通过风-蒸发-SST(WES)反馈、夏季深对流响应和信风充放电等过程对当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发生、发展和多样性等产生影响,是ENSO的有效预测因子,也可部分解释ENSO在2000年前后的特征变化。1950年以来超过50%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都伴随有当年春季的正(负)NPMM事件,其中包括了三次极端厄尔尼诺事件(1982-83、1997-98和2015-16厄尔尼诺)和一次极端拉尼娜事件(1998-99拉尼娜)(图1 a-d)。随着全球变暖,NPMM对ENSO的影响如何变化尚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CMIP5+CMIP6多模式数据及海气耦合模式实验,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NPMM对ENSO,尤其是极端ENSO的影响增强(图1e)。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温异常叠加在更高的背景海温上会触发更强的大气响应(蒸发、对流等),进而WES反馈和夏季深对流响应过程可以更加有效地在赤道中、西太平洋诱导出更强的风场异常,有利于接下来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根据该研究结果,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的变率不仅对未来极端ENSO事件的增加有所贡献,也成为ENSO更加有效的预测因子,为提高未来ENSO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西安光机所部分) 发布时间:2021-09-06 17:05:16
日前,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制的深海中微子探测设备——“白泽”号随“2021年夏季西沙观测航次”于8月23日完成了南海1383米水深的布放。这是国内首次开展深海中微子探测的实质性尝试,设备将在海底连续工作30天,通过收集契伦科夫辐射信息,为高能宇宙线中微子的深海探测提供前期数据支撑。
来源: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9-06 16:49:58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潜在的重要能源,当前水合物开采大多使用改变相平衡的原理,尚未达到理想和经济的产气效率;强静电场可以有效诱导盐水中的离子(Na+和Cl-)迁移,且能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平衡的约束,因此静电场下离子迁移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值得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水合物团队联合多家单位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静电场诱导的Na+和Cl-迁移对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260 K和80 bar的温压条件下,在至少0.9 V/nm的静电场中,Na+和Cl-的迁移会穿透和破坏水合物相的水笼,最终导致水合物分解;随着静电场强度的增加,离子对水合物的破坏能力增强,水合物分解速度加快。本项工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和抑制油气管道中水合物堵塞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作为一种辅助开采方法与其他开采手段相结合来提高水合物开采效率,同时可作为新型的离子筛分材料而被进一步研究。
来源:深海多学科交叉中心 发布时间:2021-09-02 16:32:5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范围出现快速减退,海冰厚度不断减少,融冰期延长。海冰破碎形成的冰间水道将扩大可开发利用的北极航道水域。因此,加强冰间水道的预测能力,保障低破冰等级船舶在冰区的航行安全,提升北极航道的利用效率,一直是北极海冰模拟预报的主要研发方向之一。 冰间水道的模拟与预测依赖于高分辨率海冰-海洋数值模式来分辨不同尺度的海冰形变特征。目前水平分辨率在10公里以上的北极海冰预报系统有加拿大气象和环境预报中心的CAPS预报系统、美国海军的GOFS预报系统和美国国家气象局的RTOFS预报系统,后两者的水平分辨率为3.5公里,初步具备分辨和模拟大尺度冰间水道的能力。对于中小尺度的海冰形变,数值模型仍然只能模拟其统计特性。
来源: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9-02 09:21:10
黑潮携带大量高温、高盐水体从低纬度海洋至中高纬度地区,在塑造北半球区域海洋环境和气候演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黑潮源自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东岸向北转,通过台湾东部海域进入冲绳海槽。经Tokara海峡黑潮主轴进入太平洋,并沿日本本岛继续向东北流,与亲潮相遇后向东汇入北太平洋。古黑潮动力学演化一直是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议。 冲绳海槽南部和中部发育大量活跃的热液喷口。黑潮可以携带冲绳海槽热液来源的物质到远离热液喷口的区域,因此热液来源物质富集程度可用于示踪黑潮动力。在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关于黑潮强度和路径的演化历史仍然存在争议。针对该问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石学法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和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对位于冲绳海槽中部的MD01-2404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发现过去9万年以来岩心沉积物中的Hg和Sb浓度显著高于周边河流和陆架沉积物,并呈现间冰期高、冰消期和冰期低的变化模式。研究揭示MD01-2404岩心中Hg和Sb主要源自海底热液贡献,在轨道尺度上沉积物Hg-Sb的富集程度受黑潮动力控制。该研究发现黑潮动力在全新世和MIS5.1期增强,在冰消期和冰期黑潮动力减弱但仍流经冲绳海槽。通过与黑潮主轴上的沉积记录和其他气候指标进行比对,研究人员提出轨道尺度上黑潮动力变化主要受热带过程控制,同时也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位置调节,这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黑潮动力变化具有着重要意义。该成果是石学法团队继2014年在古黑潮演化重建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来源: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9-01 10:22:59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召开“深蓝渔业”技术创新工程专项——深远海工船养殖发展研讨会。会议旨在围绕深远海产业发展、养殖工船产业化工作进展,谋划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思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科技部农业农村司及青岛市的相关领导出席,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麦康森院士以及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相关科研单位科学家参加研讨会。
来源:“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工程部 发布时间:2021-08-26 09:38:19
近日,为推进全国水色遥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全国水色遥感各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与阶段性成果,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第65期鳌山论坛——“第20届全国水色遥感大会”。论坛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海洋物理分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遥感学报共同主办,通过腾讯会议、遥感学报梧桐会直播号、知网和B站四个线上平台同步直播。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宋金明研究员致开幕辞并宣布大会开幕。论坛特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厦门大学李忠平教授,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院窦长勇副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海洋水色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强研究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陈戈教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空间激光信息传输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卫标研究员作大会报告。52位专家学者作了口头报告、23位青年科学家做了板报分享,全国50多家单位8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线上研讨。
来源:海洋腐蚀与防护开放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7-19 17:17:50
7月12日,海洋腐蚀与防护开放工作室(以下简称“腐蚀开放室”)召开了2020-2021年度总结工作大会,腐蚀开放室首席科学家侯保荣院士、张盾研究员等130余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海洋腐蚀研究团队已退休的元老张经磊研究员出席并发言、郭公玉、马士德研究员发表视频致辞。
来源:科研部 发布时间:2021-07-19 16:10:02
近期,黄海浒苔绿潮灾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研判黄海绿潮情势,助力科学防控,2021年7月18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青岛组织召开黄海浒苔绿潮防控专家研讨会。 孙松研究员、于志刚教授、乔方利研究员、金显仕研究员、王宗灵研究员、俞志明研究员等来自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理事单位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蓝色生命中心的近30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听取王宗灵研究员、于仁成研究员、叶乃好研究员、许博超教授做的研究报告后,围绕黄海浒苔绿潮情势分析、绿潮防控对策建议展开了研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庄志猛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介绍了会议背景,会议由孙松研究员主持。
来源: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7-10 13:28:09
甲烷气体与液态水接触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例如:天然气从海底泄露,页岩气和煤层气在含水岩层中渗流,管道中输运的天然气中常含少量水,以及用水分离混合气等。通常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在低温高压(例如,温度低于10℃且压力高于7 MPa)的条件下将会形成甲烷水合物,相当于溶解度增大一百多倍。这个温压条件并不苛刻,在地球上很容易找到,人们已经发现海底沉积物和永久冻土中就分布着巨量的甲烷水合物,化工生产中的油气管道也会因形成水合物而堵塞。尽管甲烷水合物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早已查明,但其形成过程仍然不清楚。在分子水平上回答“甲烷水合物怎样形成?”这个基本的科学问题对于研发诸多水合物技术(如:油气流动保障、气体储存和运输、混合气分离、海水淡化等)十分重要。特别是,更为复杂艰难的可燃冰商业开发活动急需深入理解甲烷水合物的动力学行为。 图1 甲烷水合物成核概要图
人才队伍
科学研究
公共平台
国际合作与交流